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跃居首位 中国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2023-11-20 07: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何欣)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跃居首位 中国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2023年11月20日 07:1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首次跃居首位 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记者 王雅婧

  11月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约160万件,位居世界首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专利是创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屡创新高,在科技创新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重要进步。2022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7万件,自2019年以来连续四年卫冕世界冠军。在最近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9月,我国有效发明专利和商标拥有量分别达到480.5万件和4512.2万件。同时,我国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也有显著进展。2022年,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一系列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汇聚资源,打造协同创新生态圈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在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排名中,中国以24个科技创新集群的拥有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评价方法,一个区域内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和科学发文量是衡量该区域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先后的重要依据。作为专利发明人和科创人员高度密集的区域,科技创新集群通过将科研机构、企业、科创平台等创新资源要素聚集在一起,打造出一个创新生态圈,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我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的数量不断增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更多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应用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土壤。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逐年递增,这与区域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地区进一步加大资源汇聚力度,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

  合作共享是全球科技集群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今年,由上海和苏州组合而成的沪苏科技集群首次进入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前五名。二者的联手源于对客观现实的考量:“一个城市是无法把所有科创要素都建设起来的,未来的竞争趋势不再是全球城市,而是全球创新区域。”

  上海与苏州同处长三角区域,有着先天地缘优势。资料显示,近年来,上海与苏州一起参与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充分发挥“一区两中心”等重大平台的作用,探索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设长三角创新要素市场,提高政策协同,推动人才互认、高新技术企业互认,让创新要素能够跨区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早在2018年,上海和苏州就启动了长三角地区首个两地共建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沪苏两地的科技资源被聚集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两地的企业都可以通过该平台寻找到区域内的科技资源。而在此之前,上海企业只能登录上海本地的相关研发服务平台,苏州的企业也只能登录本地的研发服务平台,一些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甚至也无法进行异地认证。而如今,地域壁垒被打破,实现了科技资源的跨区域互认互用。

  拿苏州市的高等科研院校苏州大学来说,截至2022年,该校共有651台/套科学仪器设备导入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全年累计为沪苏两地的941家单位提供了共享服务,开放共享时数达9209小时。

  创新赋能,实现从小作坊到全球领先品牌的跃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办事处主任刘华表示,今年GII的科技集群呈现的一个特点是企业成为科技集群内创新和科技活动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我国拥有专利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增长快速,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的占比已超过3/4。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6万家;这些企业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0.5万件,占国内总量的七成以上,较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80.4万件,同比增长23.3%,高于国内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细分行业内的佼佼者,也是我国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力量。这里的“新”字,就是创新。根据工信部的相关数据,目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已经达到10.3%,从整体上看,比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高出8.76%。

  位于浙江省嘉善县的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盛轴承)是一家以自润滑材料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据长盛轴承知识产权科科长钱非非介绍,目前该公司共拥有专利94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均是自主研发且与主营产品相关的有效高价值发明专利,专利实施率达85%以上,专利产品销售额超过总销售额的80%,企业效益不断提升,充分展现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真正的价值。

  为提高企业技术竞争优势,长盛轴承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下大功夫,不仅专门建立了企业研究院,还打造了专业实验室。长盛轴承的负责人表示,公司一直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谁掌握的专利多,谁就掌握话语权,所以公司在创新研发上一直很舍得投入。但进行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早在2007年,长盛轴承就自主研发出一个名为“无铅自动化轴承”的专利产品,该产品的成功研制,让自动化轴承不再需要使用铅这种有毒金属材料。然而,在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做了上百次的试验,都没成功。但企业最终还是在自主创新这条路上坚持下来。目前,企业生产所需的材料以及设备等均为自己研发设计。

  都说创新是发展的密码,近年来,国内不少企业靠着创新的赋能,实现了从小作坊起家到全球领先品牌的华丽跃升。

  浙江省慈溪市是我国的小家电之乡,全市有上千家家电整机企业、近万家配套企业。过去,这里的企业以给国外代加工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采取“低质低价”的生存模式,最终,企业的发展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问题面前,不少企业痛定思痛,开始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通过原创设计和自主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畅通渠道,让更多专利成果发挥实际效用

  金东是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老师,几年前,他主持的研究成果“二维数据的存储系统、存储方法和查询方法”通过申请,成功拿到了专利证书。作为该项专利的第一发明人,金东很希望自己的专利能够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但由于自己忙于科研教学,不直接对接市场,导致专利成果多年来只能静静“躺”在实验室里。

  直到今年9月,金东的专利终于在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牵线下,青岛大学和当地的5家公司就该项发明专利达成合作意向并顺利签约,为企业研发团队解决了计算机领域数据存储方向的技术难题。

  一边是有技术需求却不具备基础理论研究实验条件的企业,另一边是有了技术成果却找不到应用市场的高校科研人员,只有让供需双方“接上线”,才能让科研专利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山东省青岛市,像这样校企合作还有很多,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专利开放许可。2021年,我国《专利法》施行,创设了专利开放许可制度;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根据国家的专利开放许可政策,青岛市依托全省专利开放许可声明信息发布平台,鼓励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筛选有市场化前景、实用性较强、适于多方实施的专利技术在平台发布,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将专利信息精准匹配并推送给潜在适配的中小微企业,同时实时跟踪专利开放许可达成后的转化情况,为专利成果打造一条畅通的转化渠道。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专利创新成果的数量是一个方面,让专利成果发挥最大价值、带来实际效益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不仅专利创新成果频出,专利转化率也显著提高,这背后既离不开创新主体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相关制度、政策的支持推动。

  今年2月,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依托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专利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为相关企业开展专利布局和技术研发提供路径规划。借助专利导航的技术指导,相关企业可以精准找到技术领域的空白,有针对性地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划等来进行创新攻关,抢占市场先机,避免无效的科研投入。

  广东省深圳市是我国的知识产权大市,为了让当地海量的知识产权充满释放其创新活力,实现有效转化,深圳市探索实施了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模式。通过将知识产权未来可能产生的现金流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进行发行,最终融得的资金“流回”到科技创新型企业里,为它们持续的创新投入和科研攻关提供支持。

  据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累计发行74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规模近168.42亿元,惠及1118家创新主体。

  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多地实施推行,将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财产有效地转化为有形资产,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何欣)